科学仪器是科技自立自强基石,国家多次强调重要地位。
(资料图)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次强调了要打好科学仪器等国产化攻坚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早日实现用我国得自主研究平台和仪器设备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目前,国内科学仪器行业整体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所占据,部分品类的国产化率不到10%。政策助力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大国重器,方兴未艾
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根据国务院统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口径,科学仪器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科学仪器设备根据检测领域可分为分析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15类。
科学仪器行业本身体量不大,但却对下游多数行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缺少相关科学仪器,几乎所有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因此,科学仪器的每一次进步往往能够带动下游若干个细分领域的发展。
作为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特性的仪器,科学仪器下游应用场景广阔,主要有食品、制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领域。其中,光谱、色谱、质谱仪是主要的分析仪器产品,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科学仪器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并接连出台多项利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一方面是贴息政策叠加退税优惠,加速消费端设备更替周期。2022年9月,国常会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信贷支持,总体规模预估为1.7万亿元;财政部、发改委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对新增10个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2.5%,额度2000亿元以上。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可全额退还增值税,目前执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
另一方面是打造高端仪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的仪器设备总值和生均比作出一定要求:一般中职院校要求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工农林医和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生均仪器设备不低于4000元,文科、体育类不低于3000元。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到2023年底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90%以上。
目前,全国约有中职院校1.03万所、高职学生在校人数约为1600万,按照文件要求,分别对应市场空间300亿和640亿元。
近年来,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各个国家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不断增长,将持续带动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根据SDI测算,2020年中国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可达74.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0亿元),占全球分析仪器市场的12%。广发证券(000776)预计,2020-2025年国内科学仪器市场需求复合增速可近9%,2025年可达768亿元,广阔市场空间下亦有希望孕育国际龙头。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旨在打破国外高端分析仪器垄断、提高高端分析仪器国产化率。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市场竞争格局较平稳,而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起步较晚,在知识产权产出、产品工艺等与海外仍有较大差距。
长期以来,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根据《2022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全景图谱》,科学仪器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进口产品,仅次于石油和电子元器件。
回顾2022年全球上市仪器公司营收情况,前20仪器公司平均营收达到70.74亿美元,平均增长9%。20家公司中仅有两家出现下滑;全球仪器龙头赛默飞2022年营收增长15%至339.2亿美元,第二名丹纳赫增长7%至314.7亿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尚未培育10亿美元以上的仪器公司,最高也在5亿美元左右,差距较为显著。目前国内营收最为领先的上市公司为聚光科技(300203)、东方中科(002819)等,2022年营收在30多亿元(约5亿美元),整体营收和市值上均以中小公司为主,外资优势仍然较为稳固。
“十四五”期间,最高层强调打好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部分省市亦已推出国产采购优先政策。此外,科技部设立“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以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支持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
随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注重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不断将优质技术商业化,目前已有少数国内领先企业具备了一定收入规模,并且切入部分高端客户,个别产品已经达到/超过国际标准,售前后服务及性价比突出,实现了进口替代,抢占了一部分重点市场份额。
中信证券认为,考虑到国内客户对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跨国巨头国内服务能力受限+科研产品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等),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
关键词: